标签: 自然地理
-
黄土 黄土高原奠定中华文明的深度与厚度
无论古史传说、文献记载、考古发现,无论人文学者的考证,还是科学家的研究,均充分表明:跨我国7个省区的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形成、发展、成熟的最重要舞台。从西侯度人、蓝田人、大荔人、许家窑人、丁村人等旧石器遗存,到大地湾、齐家、仰韶、半坡、庙底沟、姜寨等新石器遗址,再到石峁、陶寺等“准文明遗址”——不同时期的文化、文明,几乎连续相继地出现在黄土高原。文明大幕拉开之后,周、秦、汉、唐更是将文明大戏推向...
-
高温灾害的防御要点
1.安装空调、电扇,以改善室内闷热环境。但不要长时间呆在空调房内,以防止产生头疼头昏等所谓“空调病”。电扇不能直接对着头部或身体的某一部位长时间吹,以防身体局部受寒。 2.浑身大汗时,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以防寒气侵入肌肤而患病。应先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后再用温水洗澡。 3.汽车驾驶员要趁夜间气温低时休息好,保证睡眠时间,以防因疲劳引发交通事故。 4.高温天气宜吃咸食,多饮凉茶、绿豆汤等...
-
高温和酷暑的定义
高温和酷暑的定义:空气温度达到或超过35℃以上时称为高温,达到或超过37℃以上时称酷暑,连续高温酷暑会使不能适应而影响生理、心理,甚至引发疾病或死亡...
-
高温及高温危害
高温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会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容易使人疲劳、烦燥和发怒,各类事故相对增多,甚至犯罪率也会上升,同时高温时期是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道等疾病的多发期,死亡率相应增高,特别是老年人的死亡率增高更为明显。因此,高温时节的保健,尤其是老年人的保健十分重要。 众所周知,人类的体温是恒温的,那么为什么在风和日丽的春天或金风送爽的秋天感觉舒适,而在炎炎盛夏便很难受呢...
-
长江口拦门沙治理孙中山的未竟心愿
在丰水多沙的长江口入海口处,咸水淡水日夜交汇形成河口环流系统,又造成细颗粒泥沙蓄积絮凝,形成了长达40至60公里的水下浅滩,这些就是被当作航道“瓶颈”的拦门沙。 呈现四口入海格局的长江口,属于巨型的丰水多沙河口,携带着大量泥沙的长江水注入这里,跟东海强劲的潮流遭遇,形成了咸水、淡水交融的河口环流系统。天长日久,水中的细颗粒泥沙絮凝,在河口下段浩浩荡荡的水面之下形成了约60公里的拦门沙区段...
-
银川中国湖城
贺兰山下的银川,想象中应该是一座地处西北的干燥之城,可是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会为银川平原那一片片迷人的湖泊湿地和悠闲的水乡风光所打动。历史上不断改道的黄河,为银川留下了众多的湖泊湿地,随着近几十年的围湖造田以及城市建设,银川湿地的储水量一度大幅下降。如今,从黄河灌区逶迤而来的一条条水渠,再次将市区大大小小的湖泊湿地重新连通,中国的塞上湖城风采得以重现。 在中国西部,能以湖泊而著名的城市非银川莫属...
-
鄂毕河-西伯利亚最大河流
在辽阔的西伯利亚大地上,流淌着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论流域面积,西伯利亚地区的河流无人能与鄂毕河相比,是西伯利亚最大的河流。 鄂毕河发源于亚洲腹地阿尔泰山脉北坡,自东南向西北再转向北流,流过俄罗斯的阿尔泰边疆区、新西伯利亚州、托木斯克州和秋明州,最后流入北冰洋鄂毕湾(鄂毕湾是一个上千千米长的连接北冰洋喀拉湾的狭长海湾),全长3650千米(是西伯利亚地区第三长河...
-
走脊线 体验中国山脊之美
秦岭鳌山至太白山穿越路线中,从西塬垭口到太白梁,要穿过第四纪冰川遗迹最典型的区域:九层石海。层层岩石沿着山脊铺开,由下到上刚好九层。走这段石海,基本是在石头上攀爬,非手脚并用不能行。远处是飞机梁和西跑马梁,这是最能欣赏到龙脊壮美的地方。 徒步在风景里,风景在山脊上 开通于1935年的美国阿巴拉契亚步道,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步道。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步道系统法案》...
-
走胡线 体验中国的临界之美
走胡线:体验“临界”的魅力 地理学家胡焕庸把中国的黑河(瑷珲)和腾冲两点一连,在地图上画出了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从中国的东北贯向西南,把中国版图划为两半:东南半壁是人口密集地区,西北半壁是人口稀疏之地。这条1935年画出的直线,对中国的自然与人文地域分异规律的刻画,直到今天都是十分准确的。 逶迤数千公里的金界壕,克什克腾旗贡格尔草原段保留依然完好,至今可以清晰地看出壕沟与城墙联合的城防体系...
-
蛙人王嵘
喜欢摄影的人很多,但能潜水并专事水下摄影的人却少之又少。自从王嵘偶然加入这一少数人的行列后便不能自拔。让我们随着他的镜头去一睹水下奇妙世界。 遨游 比起水中各种美丽奇妙的动物,潜入海中的人类实在是个笨拙丑陋的外来者。在绚丽缤纷的海底世界里,有太多的奇迹、太多的秘密、太多的故事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在海面以下70米,头一阵阵眩晕,我不断告诉自己,这只是氮醉现象。我努力控制身体朝向前方的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