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科普

    俄罗斯族

    摄影/陈海汶时间/2009年2月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 解读 刘爽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黑龙江省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 木刻楞,冰天雪地中最温暖的小木屋 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俄罗斯族居住的是具有俄罗斯北方风格的木刻楞。这种房子完全用原木搭建,多是一户一座。高寒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所以盖房子的两层原木中间还要填充保温层,传统方法是用苔藓...

  • 地理科普

    佳县石头城

    佳县是一座在晋陕峡谷西岸依山而建的城市,这里的城墙、街道、窑洞还有居民的房前屋后,无不与石头有关,许多建筑都是屹立在悬崖绝壁之上,门前是很陡峭的坡度和高低起伏的道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是如何面对如此险峻的生活环境呢? 在石头城东北面接近黄河河道的地方,就是佳县著名的香炉寺,寺庙亭堂跟石头城最外围的绝壁还隔着几米远的距离,它是独自矗立在一块周长15米左右的巨石之上,通过一小木桥与石头城连接。...

  • 地理科普

    伦敦邱园

    英国都热衷于园艺,这一传统生活方式在英国皇室和贵族阶层更有代表性,并造就了伦敦的四个文化遗产之一,英国的皇家植物园——邱园。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邱园以集世界园艺之大成、引导世界园林建设的潮流,以及与皇室的密切渊源而吸引世人的目光。但对于伦敦人,邱园还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棕榈室是伦敦植物园中的标志性建筑。在19世纪中叶建造这样的大型温室,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自建成后的150多年来...

  • 地理科普

    伦敦塔

    座城堡笼罩在英国皇家的尊贵和斗争的险恶之下,在英国本土,人们对它的兴趣集中在它的血腥故事上,皇族内部的斗争以及英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事件都与这里有关,故事的惊心动魄足以弥补城堡在建筑特色上的平淡。如今,皇家使用的珍宝也放在这里展出,给安静的城堡平添了熠熠光辉。摄影/Jonathan Blair/C 伦敦塔,伦敦塔桥,伦敦桥,是紧紧相连的三处景观,也都是伦敦的标志性建筑。名字也非常接近...

  • 地理科普

    伦敦下水道

    雾都伦敦曾有着一段可怕的历史——瘟疫肆虐,污水横流,整个城市被包围在恶臭和恐慌之中。不过,这一切在伦敦的下水道“大”后成为了往事。这项工程也由此被誉为“工业七大奇迹之一”。一百多年过去了,这项曾经的“奇迹”发生了什么变化?伦敦城又面临着什么新问题呢? 伦敦下水道有着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在其建成后,成功地斩断了霍乱的魔爪。然而,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今天...

  • 地理科普

    从历史走向未来

    历史的车轮将一座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古城、的首都带入了21世纪。在新的世纪里,首都北京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这已经成为北京乃至全国人民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这里,我们仅就广大群众最为关注的几个方面谈谈北京未来将发生的变化。 从景山远眺古都新貌(北京月讯供) 随着北京城墙的拆除,北京作为一个古城失去了整体保护已的可能性;随着危旧房屋的改造和房地产业的突飞猛进...

  • 地理科普

    人与水的和谐

    水利者,不外利用水之“利”,同时防止水之“害”。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降水不均衡,因此,水利自古即受到高度重视,工程方面建树尤多。如秦代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再如沟通五大流域、联系大半个中国的古代交通大动脉京杭运河。它们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典范。在它们身上,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睿智地处理人水关系的。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 地理科普

    亚东沟

    西南边陲的亚东是茶马古道的终点站之一。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从亚东沟进入藏南,并一直延伸到江孜县境,暖湿气流加上年楚河一带高山上的冰川融水灌溉,将这一带的河谷变成了丰饶的“米粮仓”。从亚东到江孜,还形成了一条生态地理带,就是古代所称的“红河谷”,后来成为一部电影的片名。肥美的草地和农田、宁静的小镇和寺院、惨烈的抗英血战,自然的美丽和历史的雄浑在这里交织,触动着每一个远道而来的人 峭壁之上有古堡...

  • 地理科普

    云南已成深深的记忆

    许许多多的腾冲人是从中原南京和上海迁来的。这个腾冲人家还保留着祖先从上海带来的巨幅照片。(任琴 摄) 看完火山热海我本想去明光坝子。徐霞客当年重点考察了那里的采矿、冶炼以及建有“六厂”的实况。腾冲的两位老专家刘春明、毕世铣劝我:“去那儿已经看不到什么了。”于是我改主意去滇滩关。 到了滇滩关就离中缅边界线很近了,这是徐霞客一生到过的最远的地方。车子出县城过打鹰山,过马站,过固栋……没完没了地行驶着...

  • 地理科普

    乾陵天下第一陵

    陕西乾陵素有考古界的“三峡工程”之称。在位于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埋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这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稀罕的。半个世纪以来,发掘乾陵始终是个热门话题,随着我国考古技术的进步,让武则天重见天日的时机成熟了么?挖还是不挖?什么时候挖?此时,我们呼吁国内外的有识之士参与讨论,再次激活这个话题,旨在审视“科学发掘乾陵”的现实意义。 自唐太宗始...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