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底秘密 袖珍精灵
在常人难以轻易抵达的海底生存着一些身体幼小甚至肉眼难以发现的生物但是在水下摄影师的眼中这些有着奇特的外表、丰富的形态生活方式多样的生物为他们展现了一个迷人的世界 糖果蟹你看它的样子像不像晶莹剔透的糖果?没错,这就是在海底引人注目的糖果蟹。糖果蟹属于共生蟹,它的宿主就是这些红色的软珊瑚,所以它的体色看上去和红珊瑚的颜色几乎是相匹配的。糖果蟹这样的形体特点,一方面方便它伪装起来躲避敌人的侵扰...
-
浊漳河起开太行向东流
“上党从来天下脊”——苏东坡称上党地区为天脊,意思是高处的地方。天脊之上,流过一条浊漳河,哺育出灿烂的上。今年3月,本文作者和摄影师行走在浊漳河广大的流域,一探上党地区奇异的山川与神话、民俗与物产。 浊漳河上游属于扇形水系,三个源头在襄垣县先后合流。干流穿越长治的黎城、潞城、平顺境内,东下太行,奔河南林州市和河北涉县,然后在广袤的华北平原徐徐流淌。图为流经平顺县阳高乡的浊漳河。摄影/李峰林...
-
沙虎 游走在夜晚沙漠的蛙眼守宫
沙虎是一类喜欢在夜间外出活动的爬行动物,全世界共有6种,我国分布有其中3种,它们主要生活在新疆的荒漠和戈壁里。由于沙虎体表布满漂亮的花纹,又长着一对大而外凸、看起来很像蛙眼的眼睛,因此被爬宠爱好者称为“蛙眼守宫”,很受欢迎。不过对大部分人而言,昼伏夜出的沙虎是充满神秘感的动物。让我们通过研究人员的视角,走进沙虎在大漠瀚海中的真实生活。 晚上10点,夜幕笼罩下的沙漠不再酷热难耐...
-
沙尘暴的来源和路径
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地表异常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很弱,在有大风刮过时,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暴天气。 从全球范围来看,沙尘暴天气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源地主要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北美中西部和澳大利亚也是沙尘暴天气的源地之一。 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也是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地区,主要源地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
-
桂林峰林中的城市
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为特色的桂林山水,向以千姿百态与诗意画境著称,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在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中,这句话似乎成了共识。然而或许读者要问,天下之大,自然之美,非桂林一地独有,桂林凭什么独得如此美誉?如果单纯从感受方面来比较,往往会陷入各说各话的争论,本文就尝试着从山水地貌的专业角度,结合审美与文化,给出一个新鲜的视点,以飨读者。 漓江上鱼鹰已成“专业模特”鱼鹰...
-
极北大湖的冰封之旅冬季穿越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容量最大、最深的淡水湖,它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北海。说起贝加尔湖,很多人会根据《贝加尔湖畔》这支歌想象出春风沉醉、绿草如茵的画面。其实,冬季的贝加尔湖也独具魅力,此时,绿草如茵换装成了冰雪素颜,烟波浩渺凝冻成了冰封千里,天堑鸿沟反倒成了通途大道。当地人有冬季穿越贝加尔湖的传统,如今,这种冬季穿越也成为了外地验贝加尔湖的一种方式。在湖岸、湖冰和湖心岛上...
-
李白没见过最美的湖
近日读古人写湖的诗文,想知古人怎样赏湖。先看李白。他这样写洞庭湖:“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又一首:“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两诗写月写秋,但洞庭湖之特色并未道出,将“洞庭”二字换成其他,也未尝不可。李白写瀑布,写长江,写黄河的诗篇都是千古名篇,但写湖不及江河。这不怨李白,因为他未见过最美的湖。 大多数古代诗人们都没见过最美的湖。他们有一些写湖的名篇,但仔细琢磨...
-
暗夜精灵 发光蘑菇的秘密世界
从古至今,人们都对发光生物充满好奇。它们透着荧光的身体神秘而迷人,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在日本的一个小岛上生长着几种发光蘑菇,每年夏季吸引着很多自然观察爱好者慕名前往。那里隐藏着一个怎样的发光世界?而在中国,我们在哪里可以看到那些可爱的精灵呢? 一个迷人的发光世界在暗夜下悄悄展露当夜幕降临,天空中银河闪耀、星光璀璨,地上一个绚烂的发光世界也悄悄展露。这是一个由发光蘑菇创造的世界...
-
探访中国的桌状山
桌状山诠释了山的平直之美蜿蜒起伏是人们对山的惯有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形态的山不为多见,它们四壁陡峭、顶面平展如桌,被形象地称为桌状山。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群山中,瓦屋山(上图)与大瓦山(下图)是我国桌状山的典型代表。两座山直线距离不足40公里,形态颇为相似:孤峰状的山体拔地而起,山顶面平坦如桌台,周边悬崖陡壁围绕。如果说高峰低谷相间错落体现了山的曲线之美,那么桌状山奉献的则是山的直线之美...
-
探秘洞穴石花 洞穴里最珍贵的奇迹
在岩溶洞穴中,最珍贵的洞穴沉积物,当属石花。与石笋、石钟乳这样的洞穴沉积物中的“大路货”不同,因为形成条件更加苛刻,石花也更为罕见。我国约有10万处溶洞,已查明长度大于500米的溶洞有400个以上,但其中有石花集中分布的却非常少。而且洞穴石花,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时还会具有斑斓的色彩,极具观赏价值。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张远海研究员...